> 1563张养老床位的民生温度 ——我市扎实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

1563张养老床位的民生温度
——我市扎实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

  • 时间:2025-06-21 15:09
  • 浏览次数:
  • 来源:平凉市融媒体中心
  • 字体: [ ] [ ] [ ]
  • 分享:

曹凤霞老人拄着新配发的凳拐,稳稳走过防滑地板,双手握住卫生间不锈钢扶手……这个曾让她屡次滑倒的日常动作,如今在灵台县民政局实施的适老化改造后变得轻松自如。“老伴不用时刻盯着我了!”这位70岁的低保老人指着智能手环笑道,“不舒服一按键,社区立马知道”。正是这样聚焦民生痛点的精准改造,构成了平凉市获选全国2024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的基础。该项目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554万元支持,计划于今年6月底前建设不少于1400张家庭养老床位,为失能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不少于2800人次的上门服务。

早在项目启动之初,我市便建立高效协同机制。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向市政府专题汇报,成立由市、县两级民政和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,七县(市、区)同步组建工作团队,按照“保基本、兜底线、扩普惠”原则,对城乡低保、特困供养等家庭开展地毯式摸排。工作人员逐户评估老年人失能状况与居住环境,最终确定1563户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对象及2903名上门服务对象。在崆峒区西郊街道,第三方机构工程师张磊带着评估工具包走进82岁独居老人家中,边测量楼梯坡度边记录:“台阶高差18厘米,需加装坡道和双面扶手。”这种“一户一策”“一人一案”的个性化方案,正通过《平凉市2024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》中细化的12类28项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清单和6类24项居家上门服务标准一一落地。

为确保服务质量,各县(市、区)通过公开招标遴选出专业养老机构。在灵台县中台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,负责人向记者演示着实时跳动的数据流:“智能手环传回的心率、位置信息一旦异常,15分钟内应急小组就能上门。”而服务监管方面,早在项目实施前,市民政局召开专题启动暨培训会,对县(市、区)分管领导及业务人员开展政策解读与实操培训,重点指导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数据录入规范。目前全市已召开3次项目推进会,强化全流程保障。在宣传动员方面,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广泛宣传政策内容与服务标准,提升群众知晓度与参与度。同步建立“周调度、月通报”机制,每周分析系统数据录入情况,每月通报各县进展,现已发布3期通报,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实时解决基层系统操作问题。

在推进过程中,个别县区在开展床位建设的时候,不同程度存在适老化改造不到位的情况,针对这一问题,市民政局要求严格对照《实施方案》中《家庭养老床位基本项目参考清单》的要求,基础项目必须配置,可选项目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配置。灵台县后沟村的张保田老人,患有腿部残疾和听力障碍,在床位建设过程中,只配置了轮椅和修建了坡道,但未配置助听器,督查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现场要求第三方机构根据老人实际情况和需求增配助听器,当老人戴上了助听器后,激动地竖起了大拇指。同时,市民政局通过专项督查压实责任,加快家庭床位建设与上门服务进度,指导各(市、区)加强与服务机构对接,确保这项政策红利能直达群众。

眼下,距离项目验收时间越来越近。市民政局会议室墙上挂着的进度图显示:家庭养老床位建成率达82%,上门服务完成量达到29次/人。全市调度会要求强调:“既要跑出加速度,更要守住防滑地板厚度2厘米、扶手承重100公斤这些质量红线”。当曹凤霞等低保、特困供养老人们从“生存”迈向“生活”,细微变化中彰显的是,平凉正用1563张养老床位的温度,重新定义“老有颐养”的民生刻度。

 (记者 : 齐荣    编辑:任静 编审:刘英娜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